不要自我重覆(DRY:Don't Repeat Yourself)
不要寫出重覆的程式(功能)!若有一部份的程式出現在不同地方,你可以考慮使用抽象化(Abstraction: 將相同的邏輯往parent搬)或委派(Delegation:將相同的任務委派給另一個物件,或另一個method完成),若有hard-code value重覆出現,則使用public final取代之,藉此可以提升維護性。
這個原則很重要,但要小心不能濫用,這裡的程式並不是指程式碼,而是指功能。假設我們使用同樣的程式來驗證資料A以及資料B,雖然現在A及B有著相同格式,若我們使用委派,將相同的驗證抽成一個共用method,代表我們認為A和B的格式永遠不會變動,一旦未來其中一個格式有變動,改了驗證程式就會造成另一個資料驗證問題(若沒有Unit test特別容易發生)。因此要特別注意,這個原則適用在相同的功能而不是相似的程式。
這個原則很重要,但要小心不能濫用,這裡的程式並不是指程式碼,而是指功能。假設我們使用同樣的程式來驗證資料A以及資料B,雖然現在A及B有著相同格式,若我們使用委派,將相同的驗證抽成一個共用method,代表我們認為A和B的格式永遠不會變動,一旦未來其中一個格式有變動,改了驗證程式就會造成另一個資料驗證問題(若沒有Unit test特別容易發生)。因此要特別注意,這個原則適用在相同的功能而不是相似的程式。
將變動封裝起來(Encapsulate Changes)
軟體開發中唯一不變的就是”變動”,變動可能來自於需求的改變、使用不同的工具等,要減少變動影響範圍,我們要將可能會變動的程式封裝起來。例如要發動車子,內部有很多零件必需協同和作才能完成,但用戶不需要知道這些細節,他們只需要將鑰匙轉動即可。由於封裝將細節隱藏起來,只提供主要介面供使用者驅動,若內部實作細節有任何異動,用戶端程式可以不用做任何異動。封裝簡單說就是將變數及method儘可能private化,至於要怎麼判斷程式碼是否有做到封裝,依我的經驗,若有段程式從物件A get不同參數值或呼叫A的不同method,很可能這段程式是屬於A的責任,你已經違反了封裝的概念。不要小看封裝,若你的實作散落各地,實作內容變動愈大,你所要修改的類別可能愈多!
開放關閉設計原則(Open Close Design Principle)
有點難理解的原則,又開放又關閉的!其實指的是不同東西,開放指的是類別及方法要能夠擴充(加新功能或不同實作),關閉指的是關閉修改(refactoring例外)。理想上當你要加入新功能,應該引入新的類別、方法或變數,而不是去修改既有已經完成測試的程式,這可以避免修改造成的regression bug。
但要如何使程式能夠擴充呢?基本上我們可以運用多型(polymorphism),藉由相同介面(interface或super class),讓我們可以在擴充行為時不影響client端以及既有的程式。
但要如何使程式能夠擴充呢?基本上我們可以運用多型(polymorphism),藉由相同介面(interface或super class),讓我們可以在擴充行為時不影響client端以及既有的程式。
單一責任原則(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)
責任指的是變動的理由,一個類別應該只有一個變動的理由。例如一個類別負責編輯報表以及列印報表,這個類別就有二個變動的理由;一個是資料的異動,另一個是報表的格式異動。將二個不同責任綁在一起,除了會造成閱讀困難外,也會使其不好維護,畢竟我們不能保證修改其中一個功能時,對另一個功能不會造成任何影響。
相依性注入或反轉原則(Dependency Injection or Inversion Principle)
相信有使用Spring Framework的都對這個原則不漠生,一般我們要使用一個物件可能會直接new 一個instance,但DI告訴我們不要這樣,你應該動態注入相依的物件,這種方式可以帶來下面二種好處:
- 讓我們在撰寫測試時可以利用mock object,讓我們專注在該測的功能上。
- 可藉由修改設定檔注入不同實作(Polymorphism),而不必修改程式。
傾向使用Composition多於繼承(Favor Composition over Inheritance)
使用繼承我們可以將共同的程式碼移至super class,使用composition我們則是將共同的程式碼移至composed class,在不考慮使用繼承是不是好的設計狀況下,二種差別在於彈性:使用繼承我們無法動態變動實作,使用composition,我們可以藉由polymorphism,讓不同實作有相同介面,藉由執行期的相依性注入抽換不同實作,任何時候我們都可以切換不同的實作且不用改程式。
介面分離原則(ISP:Interface Segregation Principle)
這個原則指的是client不應實作一個他不提供的功能介面!會違反這個原則,大多是因為一個介面負責了超過一個功能(違反單一責任原則),而client只需要其中部份功能。在介面的設計上必須特別小心,因為一旦發佈了後,日後所做的任何修改都會使現有的實作無法運行。
Liskov 替換原則(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)
這個原則指的是子類別的實作必需可以替代父類別!也就是說父類別的實作必需在子類別也能運作。LSP和單一責任原則以及介面分離原則有很強的關聯,若一個類別負責許多許責任,子類別一旦無法支援所有行為,就會違反LSP。要遵守LSP,則子類別必須是加強父類別的功能,不能減少。舉個教科書常見的錯誤例子來說:父類別Rectangle定義了長及寬變數,以及取得面積的方法,子類別Square繼承了父類別的長及寬變數以及行為,當我們以polymorphism的角度使用Square類別(Rectangle r = new Square())時,使用者認為他必需設定長及寬來計算面積,但當他設定長=10,寬=5並計算面積時,發現回傳是25(因為正方形四邊都一樣)而不是50!因為polymorphism開發時操作的是super class或interface,因此違反了這個原則可能帶來用戶錯誤的預期。
針對介面而非實作(Programming for Interface not implementation)
這個原則其實就是要我們善用polymorphism,定義變數或方法變數或回傳變數時使用介面而非實作可以帶來彈性,當要替換不同實作時,這可以讓你減少異動。
委派原則(Delegation Principle)
不要試著在一個類別中做所有的事,把責任委派給該負責的類別。例如hash code和equals method,要比較二個物件是否相同,我們並不會在client端寫程式去比,而是交由二個物件本身自己去比較,這樣的好處是可以減少重覆的程式碼,讓系統更好維護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